高考收卷铃声响起,一场战役的结束,意味着另一场战役的开始,志愿填报,决定着高考生未来的大学、专业和所在城市,关系着上千万个家庭的命运走向。家长和孩子对志愿填报越来越重视的同时,也生出了一门拥有超300亿市场空间的生意——志愿填报规划服务。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高考志愿填报相关企业已达到1529家,78%的企业成立于近三年间。2021年前5个月,我国高考志愿填报相关企业注册量为301家,同比增长了90.5%。新东方、好未来、精锐教育等K12培训机构,阿里巴巴旗下夸克、支付宝,以及腾讯教育、百度等互联网大厂也都在进场分羹。市场越来越大,冲刺进入这一市场的玩家越来越多。
因为利益在前,贩卖焦虑、包装“专家”、价格畸高等乱象丛生,成为这个行业的一大特点。在一些机构眼中,每年一届高考生,都是一茬新韭菜。 去年高考志愿填报结束前的三四天,据说,一个仅30人左右的志愿填报团队,营收规模就能轻松过800万,志愿填报服务目前主要分为出售软件系统的数据卡和一对一咨询两种,数据卡指的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卖点,为学生提供志愿填报方案参考,价格在千元以内。 一对一咨询则是由志愿填报规划师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其定制志愿填报方案。
受“专家”资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和不同级别,收费有1000元-数十万不等。但即使是按照1000元收费,2021年1078万人规模的高考生,志愿填报市场规模便已超百亿了。 一般情况下,机构的套路往往从贩卖焦虑、夸大志愿填报的作用开始,“选对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不浪费1分,不浪费未来”、“让每1分都发挥价值”……诸如此类的宣传,让一些家长们误认为,志愿填报甚至比高考成绩还要重要。与此同时,一些机构会进虚构志愿填报规划师履历、服务和宣传不符等虚假宣传。高考规划师准入门槛较低,使得这一职业的从业者鱼龙混杂,假专家遍地,只要你口才好,就能当“专家”。
从高考志愿到生涯规划,这个行业还有救吗?早在2019年,教育部、公安部约谈百度、360等网站相关负责人,对搜索引擎高考志愿填报竞价排名问题进行规范,但行业存在的问题远不止如此。 当前,教培行业正在经历严厉整顿,志愿填报规划服务业务,作为机构业务的一部分,同样也需要规范。 在其看来,尽管这个行业存在乱象,但并非所有付费产品都是智商税。专业的志愿填报规划服务,能够帮助家长和孩子掌握志愿填报的规则,提高信息获取效率,避开各种填报风险。但家长和孩子不能全部依赖专家,应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