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域名资讯 正文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中央谷地东部洛隆盆地隆升历史

2024-12-10 1 0条评论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林领衔的碰撞隆升及影响团队,利用沉积学、火山灰锆石铀铅年代学、植物化石叶相-热晗古高度计、团簇同位素古高度计和孢粉分析等多种方法,定量重建了青藏高原东部洛隆盆地5400万年至4300万年前的隆升历史和环境变化,为探索高原生长过程及环境影响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该项研究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

  文章通讯作者丁林院士介绍,洛隆盆地位于衔接青藏高原中部与东部的过渡地带,是研究高原隆升和气候响应的关键区域。研究团队自2020年至2024年在该地区进行了多次野外地质考察和系统发掘,采集了大量火山灰、古土壤钙结核、湖相灰岩和泥岩孢粉样品,以及两千多件各类化石标本,包括植物叶片、花朵、果实、鱼类和昆虫化石等。其中,植物叶片化石最为丰富,涵盖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多种植物类型,归属20科24余属,指示该地区当时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文章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生赵晨圆介绍,湖相灰岩团簇同位素古高度计指示,在5400万年至4600万年前,洛隆盆地海拔高度仅600米。孢粉分析表明,该盆地分布着以麻黄属为代表的耐旱灌木,指示干旱沙漠环境。约4400万年前,植物化石叶相-热晗法计算出的古高度显示盆地快速抬升至约2900米;地表隆升导致降雨量显著增加,出现明显的干湿季交替,结合以漆树科、栎属、旱梅属等为代表的植物化石群落,表明洛隆盆地的气候转变为相对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中海式森林环境,孕育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落叶阔叶混交林。

图1 野外化石采集场景

图2 洛隆典型动植物化石图版

  丁林院士表示,中央谷地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长期存在于冈底斯山脉和中央分水岭山脉之间的低海拔地区。洛隆动植物群的发现表明,约4400万年前左右中央谷地沿着班公怒江缝合带,向东延伸至以洛隆盆地为代表的广阔的藏东地区。洛隆盆地是连接中央谷地和藏东横断山脉地区的关键枢纽。古高度重建表明,中央谷地东部隆升早、西部隆升较晚,4400万年前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地貌特点。

  研究团队认为,距今6500万年以来,受印度大陆持续向北俯冲作用影响,包括洛隆盆地所在的中央谷地吸收了上千公里的地壳缩短,其中高原东部还发生了约50°的顺时针旋转,高原东部深部岩石圈地幔在变形最剧烈的区域首先发生撕裂并逐步下沉到软流圈中,同时引发软流圈物质上涌和大规模岩浆活动,最终导致地表快速隆升。结合中央谷地内岩浆活动和古高度重建的时空变化规律,推测中央谷地的隆升主要受控于拉萨岩石圈自东向西的拆沉和软流圈上涌。(记者 蔡琳)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新闻表情排行 日/周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本文作者:亿网 网址:https://edns.com/ask/post/172192.html 发布于 2024-12-1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