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相对于传统的IDC,就是这样两个时代的比拼。冷酷无情的资本市场,已经用脚投票,告诉我们这两个时代较量的结果了。
云计算,相对于传统的IDC,就是这样两个时代的比拼。冷酷无情的资本市场,已经用脚投票,告诉我们这两个时代较量的结果了。
那么反过来,让我们以史为鉴,梳理一下传统IDC模式在云计算时代为什么注定会失败的原因。让我们从企业级客户的IT建设核心需求出发,在服务可用性,数据持久性,运维成本、弹性、资源效率等诸多方面来进行对比。
一、数据持久性
数据是一家企业的核心资产,如何保障数据持久性,是IT系统建设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在传统IDC基于物理机的建设模式下,为了提供数据持久性,服务器上的本地硬盘会通过RAID卡做RAID10/5,部分核心业务还会采用企业级外置存储阵列来进一步提供数据持久性。
而在云计算的世界中,同样按照主流云计算厂商提供的数据可靠性SLA,从5个9到9个9不等,即使是5个9可靠性,也意味着每1百万块云磁盘,每个月故障的数量不超过1块。相比于传统物理机模式,数据持久性无疑提高了成百上千倍。
二、服务可用性
在可用性上,考虑到CPU、硬盘、电源、主板等硬件的年故障率,单台物理机的整机年故障率一般为3%左右,相当于每100台物理机,一年内至少会有3台在不可预期的时间出现硬件故障。从出现故障到最终修复重新上架,少则3-5天,多则十天半个月。
任何一个硬件故障,都有可能成为托管IDC的灾难性事件。而在云计算的世界中,按照当前主流云计算厂商所提供的云服务器可用性SLA指标,国外的AWS/Azure通过多可用区承诺99.95%的可用性,国内的阿里云单可用区可用性为99.95%,换言之也就是年停机时间不高于4.38个小时,相对比传统IDC物理机动辄以数天/星期来计算的停机时间,云服务器的可用性提升了数十倍。
现在已经是互联网的云计算时代,云主机、云服务器已经成为现在站长建站的首选。